免税烟零售:光鲜背后的“衣冠禽兽”?
近日,免税烟零售行业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。表面上光鲜亮丽、惠及消费者的免税政策,背后却似乎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“灰色地带”。一些业内人士用“衣冠禽兽”来形容部分经营者的行为,令人震惊。
免税店,本应是国家为了吸引国际游客、促进消费而设立的窗口。通过免除关税和消费税,让消费者能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到商品。尤其是烟草制品,由于税率较高,免税后的价格优势更加明显。然而,这种政策红利却被一些人利用,滋生出种种乱象。
“化名王先生”,一位从事烟草销售行业多年的业内人士透露,免税烟零售领域存在着“倒烟”现象。一些人通过各种渠道,大量购买免税烟,然后转手在国内市场高价出售,从中牟取暴利。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,也损害了国家税收。
“他们就像一群披着羊皮的狼,表面上在正规渠道经营,实际上干的却是见不得人的勾当。”王先生愤怒地说道,“利用免税政策的漏洞,把本应该惠及消费者的利益,装进了自己的腰包。”
那么,“倒烟”是如何操作的呢?据了解,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利用“人头”。一些人组织大量人员,频繁出入境,每次都购买一定数量的免税烟。由于每人每次购买的数量有限制,他们就通过这种“蚂蚁搬家”的方式,积少成多,最终形成巨大的非法货源。
另一种方式是与免税店内部人员勾结。“化名李女士”,一位曾在免税店工作的员工爆料,一些免税店的员工为了完成销售任务,或者为了获取额外的提成,会默许甚至参与“倒烟”行为。他们会向特定的人群提供购买便利,或者直接将免税烟出售给“倒烟”者。
除了“倒烟”之外,免税烟零售领域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乱象。比如,一些经营者会虚报销售额,或者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免税资质。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利益,也破坏了行业的公平竞争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一些不法分子还会利用免税烟作为洗钱的工具。他们通过购买大量的免税烟,然后将其转手出售,将非法所得“洗白”。这种行为不仅危害了国家的金融安全,也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。
针对这些乱象,近些年来,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。比如,加强了对免税店的监管,提高了免税烟的购买门槛,严厉打击“倒烟”行为。但是,由于免税烟零售行业的特殊性,以及“倒烟”行为的隐蔽性,这些措施的效果仍然有限。
如何才能根治免税烟零售领域的这些乱象呢?专家认为,首先要加强监管,完善法律法规,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。其次,要提高免税烟的购买门槛,限制每人每次购买的数量,防止“人头”泛滥。再次,要加强对免税店内部人员的管理,防止内外勾结。最后,要加强宣传教育,提高消费者的法律意识,让大家认识到“倒烟”行为的危害性。
“免税不等于放任,优惠不等于纵容。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表示,“我们要让那些披着羊皮的狼无处遁形,让免税政策真正惠及消费者,而不是成为一些人牟取暴利的工具。”
免税烟零售行业,不应该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。只有通过严格的监管、完善的制度,才能让这个行业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,才能让“衣冠禽兽”无处藏身。否则,再光鲜亮丽的外表,也掩盖不了其背后的肮脏和丑陋。
【来源:法制日报】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发表评论